山西下川遺址出土千余件石制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11-08]
太原11月7日電 (楊佩佩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對外發布考古研究新成果,山西下川遺址富益河圪梁地點出土的石制品豐富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內涵,為進一步討論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轉變以及細石葉技術起源增添了重要內容。
下川遺址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中村鎮下川村,包括富益河圪梁地點、小白樺圪梁地點、水井背地點、牛路地點等。自1970年發現以來,曾有多次大規模調查和發掘。其中,富益河圪梁地點是其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一個地點。
富益河圪梁地點3號探方共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下文化層853件、上文化層183件。這些石制品記錄了下川遺址舊石器文化存在兩個發展階段,即下文化層的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發展階段和上文化層的細石葉技術發展階段。
考古發現,制作石器的原料主要有燧石、石英砂巖、脈石英等。石英砂巖和黑色燧石在上下文化層中均為主要原料,前者來源于遺址附近富益河圪梁的礫石中,后者為遠距離輸入的石料。在下文化層中石英砂巖為代表的本地石料占有明顯優勢。
從打片技術來看,下文化層為硬錘直接打片,沒有出現預制石核,產品個性突出,缺乏標準化,個別標本形制和石葉類似,不好判斷是否具備穩定生產石葉技術的能力。上文化層除使用硬錘直接打擊以剝取石片外,使用壓制法剝取細石葉、修理石器的方法已普遍使用。
發掘報告顯示,下文化層石器類型明顯不同于上文化層,重型石器如石斧、似錛狀器在上文化層中沒有發現,這說明在距今3萬年前后,遺址功能有一定的差異。圓頭刮削器在下文化層主要使用硬錘直接打擊法加工,上文化層則使用壓制法加工。
考古人員認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相比,雖然代表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文化的下文化層也以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為主要打片技術,但石器中出現的琢背小刀說明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與中期文化相比已經出現明顯變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